宮觀介紹-廣州三元宮
三元宮是廣州市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建築物。它坐北朝南,地勢北高南低,從正門三元殿到舊祖堂、老君殿,地勢逐級升高,使整座古建築高峻軒昂,氣度不凡。
登上40余級石階可達山門。山門面闊5間,進深3間,山門正上方有“三元宮”三個大字,門兩旁的石刻對聯是“三元古觀,百粵名山”,筆法灑脫雄渾。門前立著一對巨大的石獅。門內是靈宮殿,供奉有護法神王靈官。山門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,同冶二年(1863年)重修。前簷石柱上刻有楹聯:“地接玉山,百粵靈光高北斗;水通珠海,千秋道氣洽南溟。”
進入山門,正對著的是三元宮的主殿(正殿)三元殿,這是全宮佈局的中心。殿面闊五間20.07米,進深五間16.85米。布瓦歇山頂,綠琉璃瓦剪邊,梁架為穿鬥式與抬梁式混合。殿前拜廊為卷棚頂,拜廊兩邊為兩層的鐘鼓樓。該樓層較矮,卷棚與拜廊連成一體,並跟三元殿前簷相接,與山門連在一起,成為整座建築物的核心,風格十分獨特。這在廣州古建築中是獨一無二的。
三元殿是整座廟觀的中心。越崗院之所以改名為三元宮,是因為明萬曆和崇禎年間擴建之後,殿內供奉著三元大帝,所以三元宮的三個誕日也是因為這三元大帝三元誕的緣故,即正月十五、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的上元天官、中元地官和下元水官的誕辰日,道教定此三日為齋戒日。依道家所說,天、地、水為三元,“夫混飩分後,有天、地、水三元三氣,生成人倫,長養萬物”。又有上元天官(堯)、中元地官(舜)和下元水官(禹)之說。這說明三官神在道教中的崇高地位。由於道教吸收了民間對天、地、水的自然崇拜,奉天、地、水三官為主宰人間禍福的大神。民間普遍信奉天官能賜福,地官可赦罪,水官會解厄運。因而一年四季香煙繚繞,到了三元誕的日子,這裡更是人聲沸揚,香火鼎盛,善男信女來此參拜神仙,保佑平安。
三元殿中以正月十五的上元誕最為熱鬧隆重。一早,來自四面八方的善信香客便蜂擁而來,聚集三元宮門前,希望能燒“頭柱香”,獲得天官保佑賜福。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誕,是赦免人間罪惡的日子。當天又是人頭湧湧,來進香禮拜者絡繹不絕。十月十五的下元誕是三元誕中最後一個誕日,是下元水官的誕辰。道教認為這天是水官救難解厄運的日子,同樣有許多善男信女們聚集到三元官來朝拜三元大帝。
解放後三元誕這種民間風俗習慣曾一度停止。20世紀80年代之後三元宮重新開放,這種活動才又逐漸恢復起來。
除上面提到的三元大帝之外,三元殿內還供奉著道教中地位最高的神祗,即玉清元始天尊、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尊神像。
除正殿的東邊分別設有客堂和齋堂之外,重要的建築還有舊祖堂和呂祖堂。舊祖堂供奉的是太上老君,也就是老子,所以又叫做老君殿。老子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,又是道教的教主。因他寫的《道德經》奠定了道教的理論基礎,所以東漢時期張道陵創立的道教專奉老子為教主,後又尊其為太上老君,或道德天尊,供人們拜祭。
大殿的東北面還有呂祖殿。呂祖是誰?他是呂洞賓,道教八仙之一,也是民間傳說中故事最多的一個。呂洞賓是唐武宗會昌年間(841~846年)人,號純陽子,道教全真派尊之為北五祖之一,通稱為呂祖。
新祖堂在正殿的西邊,供奉的是東漢的張道陵,他是道教學派的創始人。由於人們稱道教教祖老子為舊祖,因而道教創立者張道陵就自然地成為新祖了。
三元宮內比較著名的殿宇建築還有鮑姑堂、缽堂等。各殿堂建築總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。
1989年12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佈三元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,三元宮又是廣州市道教協會的所在地。
廣東圓玄道觀是非牟利慈善福利機構,以發展道教學術研究,方便信徒拜祀神祗,發揚孝親敬祖,慎宗追遠的美德;興扶老攜幼,興學育才為宗旨,同時亦是遊客遊覽觀光的勝地。
三清殿是圓玄道觀的主體建築物,採用古典天壇形式建造,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,八角三重天面,圓形大廳,頂高近30米,天花繪太極圖,寓意天大地圓光明無凝。大殿黃色琉璃蓋頂,斗拱飛簷,彩繪絢麗。
大殿中供奉玉清、上清、太清三聖銅像。這三聖是道教中的權威之神。道教之源,出自戰國時哲學家老子的道家。東漢人張陵以老子《道德經》為宗義,教人以誠信,為貧苦百姓建造義舍,發放義米義肉。張陵被百姓奉為“天師”,道教由此產生。道教教義中有禁絕邪惡,引人向善的性質,所以受人崇敬。
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Login